+ ®胎儿染色体异常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 耳聆可®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
+ 个体化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基因检测
华大医学是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员,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以“降低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精确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为目标,基于基因领域研究成果及生物技术在民生健康方面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全球性的精准医学服务机构,为广大百姓提供贯穿生命周期的基因组医学服务。
华大医学依托世界领先的生物信息研发、转化和应用平台,上百台高性能测序仪, 质谱仪和大型计算机,为数据的输出、存储、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华大医学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医学检验所,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
华大基因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京、津、汉、沪、穗等大陆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临床检验中心,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 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
依托华大集团优势,华大基因立志成为全球多组学精准检测和医疗数据运营服务行业的领导者,在人类应对疾病威胁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经过今年的发展,华大基因已成为全球仅有的具备全产业链之源的多组学技术服务商和医疗数据运营商;已成为新一代组学技术,特别是测序和质谱医学检测领域的人才中心、标准中心、研发中心、样本中心及数据中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数据运营行业服务商和产业先行者。
导 读
今早业内传来一条重磅新闻:美国基因治疗先锋生物公司Spark Therapeutics的RPE65突变相关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方案Luxturna于今日正式获得美国FDA优先通道审批通过上市。这对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领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为数百万患有遗传性疾病但目前治疗方案有限的患者带来曙光。
为了让更多中国遗传性眼科疾病患者受益,何氏眼科和华大基因将联手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开放性的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基因编辑平台,遵循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科技部在基因治疗相关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正式启动该基因疗法的临床前研究。
LCA患者福音
首个FDA获批上市的遗传病基因疗法
今天,美国FDA宣布批准Spark Therapeutics的创新基因疗法Luxturna上市,治疗患有特定遗传性眼疾的儿童和成人患者。Luxturna是FDA批准的首个针对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也是首个在美国获批的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 “直接给药型” 基因疗法。
关于 Luxturna >>
Luxturna是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治疗由RPE65基因突变导致的莱伯氏先天性黑矇 (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 的基因疗法。RPE65基因是“搭乘”AAV这辆 “车”进入患者体内,靶向安全“着落”于视网膜,使正常的RPE65基因在视网膜上表达,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从Spark Therapeutics公司公布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中,在接受基因治疗的29名患者中有27名 (93%) 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并能在暗光下独自通过一条充满障碍的道路;跟踪1年后,依旧有21名患者可以通过该测试[1]。
LCA是严重的视网膜疾病,一般在1岁之内就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为2~3/100,000[2]。从1993年美国科学家首先发现RPE65基因,确认该基因与LCA相关,再找到合适的载体、建立动物模型、启动人体临床试验,最终被FDA批准正式上市,这条道路相对漫长而艰辛。该项目的成功为基因治疗上的又一里程碑,为罹患此类眼科遗传病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曙光。
而在中国,追逐光明的道路上也不孤单。回顾这十年合作历程,何氏眼科与华大基因在基础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公益活动中携手共进、砥砺前行,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那些年,我们一起的光明公益行
2006年10月
何伟博士创建爱之光防盲基金会,并成为辽宁省首家被官方认定的慈善组织。在短短十年间,“爱之光”的脚步已经走遍全国6个省、25个市、64个县区。
2016年12月
华大基因与何氏眼科开展沈阳盲校公益项目,为99名盲童提供基因检测。
2017年
2月
何氏眼科何伟院长、爱心人士胡晓明和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宣布成立“爱之光眼病基因检测”专项基金,希望能帮到更多遗传性眼病患者。
2017年9月
华大基因宣布与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共同筹划成立“光基金”以救助眼病患者,并已启动第一期主题为“精准防盲,大爱有光”的公益活动,联手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和深圳爱尔眼科医院等多家医院,为全球范围内14岁以下的LCA临床确诊或疑似患者免费提供基因检测。光基金的启动资金来自华大基因7位女性高管的自发捐款。
2017年9月
由辽宁何氏医学院联合深圳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何氏眼科医院和何氏眼产业基地等多家单位合作正式启动建立“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这标志着中国眼科医疗真正进入精准诊疗时代。
2017年11月
由国投集团、央企扶贫基金、何氏眼科、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精准医疗公益活动在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防盲基因筛查,这标志着“天下无盲”眼科基因公益项目已经推广至辽宁省外,全国更多眼科患者将受益于精准医疗。
截止到目前,何氏眼科与华大基因合作完成遗传性眼病公益筛查超过2,000例,其中临床症状及有家族史等符合的遗传性眼病600余例样本,已检出9种类型遗传性眼病140多例,根据主要遗传性眼病合并发病率计算,覆盖人群超过150万。
中国首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
计划正式启动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Hereditary Retinal Dystrophies, HRD) 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特别是光感受器变性的多元机制,对于不同的HRD甚至是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何氏眼科同时拥有干细胞治疗以及神经保护药物H205等多种技术平台及综合防治措施,CFDA的GCP机构及国际多中心研究的经验,在治疗安全及有效方面提供有利的保障。华大基因拥有遗传病检测的试点资质,并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检测与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科研与公益的工作,并拥有国际领先的基因合成编辑平台。
关于 华大基因 - 合成编辑平台 >>
合成编辑平台以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为基础,具有针对基因组DNA的精准操作的技术能力:包括基因敲除,定点无痕突变矫正,大片段缺失,高效定点外源基因插入等。具有研究腺相关病毒 (AAV) 和慢病毒 (Lentivirus) 载体的构建、包装、纯化以及功能验证技术能力和多种血清型腺相关病毒载体。 同时平台具备高通量基因设计合成,干细胞培养及分化等技术能力,能够为基因治疗技术临床前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合成与编辑平台在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基因编辑安全性评估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合成生物学里程碑的国际协作项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 (Sc2.0 Project)”的参与单位,成功完成酿酒酵母2号染色体设计与全合成,成果以封面和专刊的形式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参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首次成功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早期胚胎中对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进行了安全修复,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该研究证实了早期胚胎编辑能够达到较高的效率和安全性,并有效解决胚胎嵌合问题,揭示了早期胚胎编辑在单基因遗传病安全防治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显示出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评价在未来基因编辑的应用上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今天,何氏眼科与华大基因正式联合宣布,在遵循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科技部在基因治疗相关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下,就RPE65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现有遗传病基因组学、临床诊疗研究以及基因编辑,视网膜干细胞治疗,SPF级的眼科动物模型、国家眼科专科药物临床试验等平台及技术基础上,双方将共建开放性的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基因编辑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及国际化合作加速CRISPR/Cas9、重组腺相关病毒 (AAV) 等载体的开发与优化,同时完成LCA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RP) 等遗传性眼病细胞、动物模型水平功能验证及安全性评估等临床前研究。此项合作将加速基因编辑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未来将结合华大基因光基金、何氏眼科爱之光等公益基金的支持,为国内遗传性眼病患者的基因治疗点亮希望!
何氏眼科
何氏眼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是国家卫计委授予的中国唯一 “卫计委防盲治盲培训基地”和辽宁省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同时也是国际眼科理事会 (ICO) 顾问委员单位、国际防盲协会 (IAPB) 会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GCP)、国家发改委眼科生物医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东北最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检测中心。何氏眼科多年来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是辽宁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工程中心、辽宁省干细胞临床应用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研发平台。同时,何氏眼科在在临床技术应用上,全面实现无痛微创手术技术,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眼科白内障手术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 Russell S.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oretigene neparvovec (AAV2-hRPE65v2) in patients with RPE65-mediated 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7 Aug 26; 390 (10097):849-860.
[2] Gilbert C. Changing challenges in the control of blindness in children. Eye (2007) 21, 1338–1343.